紅磡与土瓜湾的防空洞在那裡? 戰時讀本教了小學生什麼求生的秘訣?香港二戰前夕,小萬事通當天是怎麼樣救回自己一命的?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2 апр 2025
- #香港歷史
#香港旅遊
#老香港口述歷史
#萬事通叔叔
#香港旅遊
香港保衞戰(英語:Battle of Hong Kong)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首天,日軍入侵英屬香港的一場戰役,戰役爆發於1941年12月8日清晨,亦即日軍偷襲珍珠港約6小時後,日軍在12月10日攻破醉酒灣防線,12月13日佔領九龍半島,日軍於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陸香港島,香港守軍(駐港英軍、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華人軍團、加拿大陸軍)展開頑抗,攻守兩軍在黃泥涌峽、淺水灣及赤柱等地爆發激戰。因為香港守軍作戰失利而且孤軍無援,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的總督楊慕琦於12月25日下午決定投降,當日時值聖誕節,因而被稱為「黑色聖誕」。香港日佔時期歷時「三年零八個月」,至1945年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抵達維多利亞港,佔港日軍向英軍投降,香港重光,香港恢復由英國管治。
1842年大清割讓香港以來,英屬香港是英國在亞太區的重要據點。19世紀晚期,隨着俄國在東亞擴張勢力,英國與日本出於抗衡俄國的需要,兩國在1902年1月締結英日同盟,日本繼而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擊敗俄國,兩國又在一次大戰中的青島戰役合力清除德國在亞洲的勢力,但日本持續擴充軍力並謀求稱霸亞洲,其戰略野心在一次大戰結束後召開的華盛頓會議逐漸浮現,英國開始對日本持續擴張軍事勢力有所警惕,遂將日本視為威脅英國在遠東利益的假想敵,並按時局調整香港的防衛策略,以配合英國在遠東的戰略部署。至於謀求軍事擴張的日本,亦視英國為其稱霸亞洲的阻礙,隨着《倫敦海軍條約》於1936年失效,日本決定擺脫各項限武條約的制肘,全心擴充軍力準備排除英美在亞洲的勢力,日本開始深入研究對英國開戰所需的部署,並開始構思攻打香港的計劃。二戰爆發後,日本在1940年7月2日的御前會議中訂立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日本、滿洲國及汪精衛國民政府為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伺機執行「南進政策」進軍東南亞及太平洋,至此埋下侵佔香港的伏筆。
除了商討增兵香港之外,當日軍在1938年攻佔廣州後,香港政府開始籌備民防工作。不過,由於時任總督羅富國認為強化香港軍備會被日本視為挑釁,主張香港不設防,故此他將焦點集中在強化港督權力、戰時財政預算、輿論審查、糧食和物料管制,以及關閉邊境等行政措施。雖然羅富國在任內下令成立防空署及教育公眾應對空襲,但備戰態度始終有欠積極,羅富國本人更拒絕增建防空洞。羅富國於1940年4月至1941年1月間因病返回英國休養,其職務先由輔政司史美代行,至同年8月交由陸軍中將岳桐署任。岳桐署任總督後,各項民防工作才加緊進行,他於10月下令在香港島及九龍大量增建防空洞及各種民防設施,又邀請國民政府派員來港,協助監聽日軍通訊及分享情報。不過,由於岳桐倉促推行的民防工程引發大量貪污弊案,招致立法局及社會輿論猛烈抨擊。楊慕琦於1941年9月就任港督後,為了挽回公眾信心,旋即在11月成立「公務員貪污調查委員會」(Commission on Corrup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及「懲治貪污局」(Anti-Corruption Bureau)徹查弊案,然而未見成效,戰爭已經爆發。
香港政府在1937年12月籌組一個專責應對敵軍空襲香港的新部門,防空署(Air Raid Precaution Department)於1939年正式成立,該部門負責統籌防空洞的建造工程、設置防空相關的民防設施、培訓防空救護和滅火人員、教育公眾應對空襲,及制定公眾防空演練計劃等工作,以期降低香港遇到敵軍空襲時的人命傷亡;防空署在1939年便為超過6千人提供防災訓練,並印發小冊子教育市民應對空襲的措施;到1940年該署委派督導員,可在防空演習、實施燈火管制期間及在戰時,進入民居進行指導工作[64]。踏入1941年,香港面對日軍入侵的壓力與日俱增,為因應戰爭一旦爆發後的人力需求,政府呼籲香港市民參加義務性質的防空救護隊及後備滅火隊等民防組織。
駐港英軍於1937年起招募香港華人居民加入皇家炮兵,在1941年已有約150名本地居民在英軍炮兵單位中服役[67]。二次大戰在1939年9月爆發後香港實施徵兵制,規定在港居住的英國人參軍,他們大部分被編入屬於後備軍的香港義勇防衛軍或皇家海軍志願預備隊(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s),而後備軍亦招募華人居民參加。除了早已成立的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政府也籌組新的軍事單位,以補充駐港英軍人數的不足,香港華人軍團及曉士兵團因此成立。香港華人軍團成立於1941年11月,成員由香港本地華人組成,由駐港英軍派出資深軍官協助訓練;與香港義勇防衛軍主要由兼職人員組成不同,香港華人軍團的成員是全職軍人,因此無須事先召集便可執勤;當初希望先組建一個達800人的步兵營,但戰爭爆發時,只來得及編成一個51人的步兵連。曉士兵團(Hughesiliers)是一支由居港外籍人士組成的民兵,成員來自超過兵役年齡的英國人,及其他居港的同盟國或中立國僑民,他們將會在被召集時協助駐港英軍保護重要據點;雖然曉士兵團的成員大多有55歲以上,但很多都是退伍軍人,當中不少成員更具有一次大戰的作戰經驗,而領軍的是曾任怡和洋行大班的行政及立法兩局議員百德新。
----------------
戰前的紅磡與鶴園、土瓜灣並稱為「三約」,三約居民集資,於1873年興建位於差館里的觀音廟,屬九龍區最大規模廟宇。建築物依循傳統方式而建,分為三座,左邊是當年公所所在,是街坊開會和解決紛爭的地方;正座為廟宇,除觀音外,亦供奉太歲及列聖。
黃埔船塢與黃埔花園
1863年成立的黃埔船塢,曾是遠東區最大旱塢、修船及造船公司之一,高峰期平均每星期處理25艘船。1898年,青洲英坭廠由澳門搬來香港發展,紅磡廠房佔地甚廣,高峰期僱用近三千名工人,甚至要在廠內興建一條輕軌式鐵路運輸材料,貫通鄰近黃埔船塢,再由船塢將英泥及瀝青運往世界各地,整個東南亞自此都用香港出產的青洲英坭。
紅磡早於十九世紀已有英泥廠、船塢等重工業,但區內出現最多工廠煙囪,則是二十世紀的事。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於1901年1月25日在香港註冊成立;1903年4月,位於紅磡漆咸道與公主道交界的首座發電廠正式投產,並於1919年為九龍半島公共照明系統供電;今天的理工大學Y座,就是昔日發電廠舊址。中電在紅磡落腳,有了電力,這才有日後九龍城巿發展。後來政府在紅磡移山填海,工程影響汲取海水冷凍和煤炭運輸,電廠於1921年遷至鶴園,位於黃埔船塢和青洲英坭廠之間土地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前夕,中電受香港政府之命毁壞發電設施,免被日軍佔用。工程師以炸藥炸毁最大的渦輪,英軍和警方則合力拆毁其他機組,將部分組件掉進海中。二次大戰末期,黃埔船塢成為日軍轟炸目標,連番炮火波及觀音廟旁一所學校,觀音廟則絲毫無損,所以有指該廟特別靈驗。多年來,這裏香火鼎盛,每年農曆正月廿六,人們沿觀音街與差館里湧來向「觀音借庫」。
1945年,香港重光,剛從赤柱集中營釋放的工程師趕回紅磡,重建鶴園發電廠。二戰過後,造船和維修工業轉移到外地,本地造船業逐漸式微。1973年1月1日,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正式合併,三年後於青衣西草灣路取得50公頃土地重建船塢;香港聯合船塢於1978年正式開業,隨即按計劃遷移太古及紅磡兩個船塢。黃埔船塢於三年後開始分階段關閉,首先結束的部分建成今天位處德民街兩旁的黃埔新邨。
1984年12月14日,黃埔船塢與香港政府簽署換地條款,翌年船塢正式關門大吉,原址興建大型私人屋苑「黃埔花園」,88座住宅大廈共10,519個單位於1985至1991年間陸續落成。整個項目投資額達40億港元,配套設施包括學校、商場、巴士總站等,使紅磡脫胎換骨,面貌一新。
道路與鐵路並駕齊驅
在六十年代,紅磡南部海岸線位處現今半島豪庭第2座及紅磡明愛勵苑,亦是紅磡渡輪碼頭所在地,碼頭對開設有巴士總站,位於現時紅磡南道與暢運道交界,紅菱街休憩處和紅磡灣變電站的位置,巴士總站在1963年9月1日首度有巴士路線進駐。
本港首條橫越維港兩岸的行車隧道--海底隧道,於1972年通車;3年後, MTR logo 九廣鐵路 MTR logo 九龍車站啟用,自此紅磡碼頭與巴士總站共同為渡輪、火車與巴士乘客提供一站式接駁服務。政府1980年代末發展紅磡灣,在舊紅磡碼頭對開海域進行填海工程,1991年初紅磡渡輪碼頭與巴士總站遷至現時黃埔花園百合苑對開。
紅磡站毗鄰紅磡海底隧道,擁有完善交通配套安排,包括暢運道的公共交通交匯處和隧道收費廣場供各隧道巴士使用的上落客設施,是鐵路和其他路面交通工具互相轉乘的理想位置。現時紅磡站接駁理工大學的行人天橋在繁忙時間人流會較擠擁,這主要是由於鐵路轉乘巴士的乘客在紅磡站出口至隧道巴士站樓梯的一段行人天橋上排隊所致。
運輸署一直有監察該處的人流情況,並與其他政府部門及公共交通營辦商協商採取合適措施改善乘客排隊安排,以疏導人流。專營巴士公司在行人通道、行人天橋及巴士站加設指示牌及排隊線路標,以維持候車乘客排隊秩。此外,專營巴士公司已搬遷3個站長亭,以騰出更多空間予乘客排隊,又作出一些特別安排,例如於繁忙時間加開特別班次、實施前後門一併上客以縮短乘客上車時間,並加派外勤人員到巴士站及附近接駁天橋維持秩序等。
港鐵 MTR logo 沙中綫全線通車後,會形成兩條策略性鐵路走廊,分別是「東西走廊」和「南北走廊」。東西走廊將連接馬鞍山線及西鐵線,乘客可從烏溪沙站直達屯門站;而「南北走廊」則會將現有東鐵線延伸過海至金鐘站。將來,經東西走廊及南北走廊的乘客均可在紅磡站轉線。
為配合沙中綫完成後的運作,紅磡站須進行大規模擴建及改善工程,包括增設新的月台,為乘客提供更方便轉線服務。日後,乘客可直接乘搭東鐵線過海,減少於紅磡轉乘過海巴士的需要,有助舒緩擠擁情況。
青洲英坭 (集團) 有限公司(Green Island Cement (Holdings) Limited)是長江基建旗下公司,前香港上市公司,港交所除牌時093.HK,創辦於1887年的澳門青洲,在香港及華南從事水泥及混凝土製造,在東南亞則經營礦務。此外,長江基建持有友盟建築材料有限公司 (Alliance) 的股份。友盟在香港營運6間混凝土廠,共設有11條生產線,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各有3個石礦場。
1978年,李嘉誠低調持有青洲英坭25%股權,翌年增持至40%,並成為青洲英坭主席。直至1988年10月,長江實業宣佈以20元一股的價格進行全面收購,將青洲英坭私有化。當時長江實業持有44.6%股權,收購價按市價17.7元有溢價13%,涉及資金11.23億港元。至同年12月30日截止收購,最後長江實業已購得9成半股權,並以強制收購完成私有化及除牌。在交易後長江實業獲得青洲英坭位於九龍紅磡廠房的大片土地供日後房地產發展用途。
庇利街(英語:Bailey Street)是香港九龍城區的一條街道,毗鄰馬頭圍道及紅磡道,為紅磡及土瓜灣分界(庇利街以北為土瓜灣,以南為紅磡鶴園)。街道由馬頭圍道及機利士北路/新柳街交界作始,沿途經過崇志街、環安街、崇安街、紅磡道,至近海岸的崇平街而終。
1897年,愛爾蘭人「庇利」在此成立一間船廠,員工總數逾2,500名。1935年,庇利街獲刊憲命名[1]。直至1949年,中國航空公司購入船廠地段,船廠的船排逐漸填海,當時東面盡頭位於門牌23號的工廠大廈(今重建為碧麗花園)外。
1980年代末,因應進一步填海,庇利街東延至崇平街,新增路段於1991年1月4日刊憲命名。
街道以附近的庇利船廠命名,船廠位於現今銀漢街至榮光街之間。船廠由愛爾蘭商人庇利(William Seybour Bailey)於1897年註冊成立。1905年公司建成船排,船排旁的海溝亦被填平,開始運作,曾建成多艘省港渡輪,如「廣東號」、「廣州號」等。1949年船廠結業,物業轉售給中國航空。經過兩航事件的政治風波後,船廠於1955年拆卸,1956年後發展成榮光街一帶多層唐樓群。
又有用
觀音廟后面的防空洞無見過,但漆咸道向正馬路好似是有一個,但近年建築了地鐵設施好似是不見了。船塢街邊那間廟,據說是收藏了當年被炸死的市民的骸骨,因為無人認領。
K4,K5防空隧道